阿片類鎮痛藥(opioid pain reliever)能夠非常有效地緩解疼痛,但是也會導致較高的成癮風險,最終會因服藥過量導致呼吸受到抑制,甚至呼吸停止。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將這兩種效應-緩解疼痛和呼吸抑制---分離開來的方法,從而為制造有效的且沒有導致呼吸衰竭風險的鎮痛藥提供了機會。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11月16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Bias Factor and Therapeutic Window Correlate to Predict Safer Opioid Analgesics”。
阿片類藥物通過結合到大腦中的特定受體上來抑制疼痛;這些相同的受體也會導致呼吸抑制。然而,這些受體調節疼痛和呼吸的方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利用小鼠遺傳模型開展的研究已提示著避免激活一種特定的信號通路會導致對嗎啡產生更加有益的反應(緩解疼痛,同時不會產生呼吸影響)。這些研究人員隨后探究了他們是否能夠制造出激活與疼痛緩解相關的通路同時不會激活與呼吸抑制相關的通路的藥物。
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主任Nora D. Volkow博士說,“我們很高興地發現了一種潛在的新機制,從而有助構建出更加安全的阿片類藥物替代物,這些替代物將不太可能產生導致與阿片類藥物濫用相關的服藥過量死亡的副作用。令我們感到激動人心的,關于阿片類藥物如何在大腦中起作用的基礎研究已導致我們開發出這種新的方法,并且我們會在這個領域繼續取得關鍵的進展。”
受體激活后的通路發生分離被稱作偏差信號(biased signaling)。這項研究表明隨著這種偏差程度增加,阿片類藥物在小鼠體內緩解疼痛同時不會影響呼吸的能力也隨之增強。類似地,激活呼吸通路的化合物在低劑量時會導致更多的呼吸副作用。最終,具有更大偏差系數(bias factor)的阿片類藥物具有更大的安全邊界或治療窗口,從而為藥物干預開辟了機會。
論文通信作者、斯克里普斯研究所主要研究者Laura M. Bohn博士說,“在這項研究中,我們證實了這種偏差,我們稱之為偏差激動(biased agonism),并不是一種‘全有或全無’的現象,而是作為一種范圍存在著。因此,如果細胞培養物中的不同通路之間存在的較小偏差程度給活的有機體產生最小的益處,那么就有潛力在化學上改進這種信號偏差,隨后改善這種治療安全窗口?!?br/>
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存在偏差的通路如何影響阿片類藥物的其他副作用,包括成癮。然而,這一發現可能代表著開發當前的阿片類鎮痛劑的更加安全的替代物的一個新方向。(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