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逐步推進及社會對醫療服務的廣泛需求,生命健康產業迎來了投資和發展風口。眾多投資人和創業者前仆后繼、投身產業浪潮。
作為國內較早專注醫療器械產業集聚的專業園區,每年我們都會接觸上百個醫療項目,深感創業不易,醫療圈創業更是艱辛。姑且不談產品研發的殫精竭慮,就漫長的臨床、注冊之路足夠令圈外人望而卻步,何況還有復雜的渠道建設。
在此,就醫療產業投資創業的那點事兒,筆者談談個人的一些心得,歡迎大家指正。
首先,筆者要表達對創業者的尊敬。創業不易,挑戰身心,能有足夠的勇氣邁出創業之路,不管成敗如何,勇氣可嘉。
勇氣之余,也需理性。創業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各階段自有側重點。初期關注產品,中期選擇融資,還有始終如影隨形的戰略選擇。
一、產品選擇
履歷不同的創業者適合不同的產品選擇。研發出身的創業者多會擁有創新技術,產品自然以技術驅動;而銷售出身的創業者自然要將擁有的渠道優勢發揮至極致。
以高端醫療設備為例,其涉及多學科交叉,是典型的專利叢林,臨床要求嚴格,注冊過程嚴謹,產品走出實驗室到上市銷售的周期較長,雖然市場競爭者不多,但準入門檻過高,適合擁有一定研發力量和資金儲備的團隊創業者及長線投資者。
相比較而言,高值耗材技術門檻不高,開發周期相對較短,拿下一個客戶后,后續會持續購買,客戶維護價值高,更適合一般創業者和對資金回報要求短平快的投資者。用通俗的話歸納,醫療器械產品的產出效益是“大不如小,硬不如軟”。
二、融資選擇
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勢必遭遇資金瓶頸。此時,是否要選擇稀釋股份引入戰略投資?有創業者認為資本介入會導致企業自主權的喪失,筆者認為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企業要有開放共贏的思維,接受資本襄助,以求企業長足發展。
與其守著幾千萬的盤子固步自封,不如釋放部分股權將整體規模做大,獲得行業話語權,方能進一步做強。
那投資者該如何選擇?目前市場上熱錢很多,其中不乏從傳統產業轉型的投資人,他們對生命健康產業非常看好,對項目一般不太糾結,給錢非常爽氣。
但因為醫療產業的特殊性,商業周期漫長,這類投資人無法理解五年八年產品還不能上市銷售,資本逐利的特性會處處掣肘企業的發展,更無法談及資金之外的幫助。
而產業資本就不一樣了,基于其自身已構建成熟的產業平臺,一旦對接上,除了資本注入,還會給予創業項目各種產業資源,助力企業快速走上發展壯大的快車道。因此,即便估值較低,筆者還是建議選擇專業的投資機構。
三、戰略選擇
大多數創業者都懷有IPO之夢,但大數據無情地顯示,這個夢想實現的概率接近萬分之一。相對于傳統產業,醫療產業技術門檻高,產品線單一,市場細分,多不面對普通消費者,體量很難做大。另一方面,時機合適與否也是關鍵。
當年心臟支架被國外品牌高價壟斷,市場急需國產品牌的出現,樂普醫療適逢其時。美康生物抓住了IVD產業蓬勃發展的良機,華大基因也是借勢“精準醫療”的東風。
因此,筆者認為創業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遇到伯樂賞識,被上市企業或者龍頭企業并購或控股,在成熟的生態圈內發展,讓產品早日服務大眾也是非常不錯的出路。(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