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1月下旬,作為首個在美IPO的國內抗腫瘤生物藥企百濟神州宣布完成新一輪公開募股,本次募股的毛收入約為8億美元。
據迪羅基與彭博數據顯示,此募資金額創下了過去5年來全球生物技術交易第三高。在此次募股半年之前,百濟神州與新基合作,以近百億人民幣的相關交易金額,創下了國內藥企單品權益轉讓金額最高紀錄。
對此,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在全球優質資本的推動下,來自中國的百濟神州正在加速由創新研發為主導的企業向集研發、生產、市場化運作于一體的全球化生物制藥企業轉型。
百濟神州首席財務官兼首席戰略官梁恒博士表示,在過去的一年,中國的醫藥環境也發生了很多變化,特別是CFDA對有中國研究者參與的全球臨床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促進中國臨床試驗融入全球臨床開發體系,加速了創新藥物在本土上市的進程。借政策東風,百濟神州成為了唯一在中國和全球同步開展注冊性臨床試驗的中國抗腫瘤生物制藥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百濟的小分子靶向抗腫瘤藥——zanubrutinib(BGB-3111,BTK抑制劑)和腫瘤免疫治療藥物tislelizumab(BGB-A317,PD-1單抗)今年將在中國申請上市注冊,并有望與美國基本實現同步上市,可讓中國癌癥患者第一時間用得上、也用得起源于中國、全球性開發的抗腫瘤新藥。
對比試驗顯示,前者zanubrutinib(BGB-3111)的數據優于同類在售藥品中市場份額最大的產品;鑒于10%—30%的患者會對PD-1抗體有持續響應,以及目前廣泛開展的聯合用藥臨床試驗數據結果,后者tislelizumab(BGB-A317)的市場前景也很樂觀。
▍兩款重磅抗腫瘤新藥今年國內申報上市
梁恒介紹,百濟神州此次融資的8億美元資金將主要應用于四個方面,最主要的一個是用作內部管線產品的投資,即臨床研發和注冊上市;其次是用于商業化平臺的擴展;第三個是用于擴大臨床研究者團隊;最后一個是國際公司合作,即引進國外公司產品權益,形成優勢互補的產品線。
公開資料顯示,一個藥品的三期臨床可能需要幾千萬或者到上億美元。百濟神州目前的情況相對特殊,一方面,包括BTK抑制劑(BGB-3111)、PD-1抗體(BGB-A317)、PARP抑制劑(BGB-290)在內的三個項目處于臨床后期階段,另一方面這些產品在中國和全球同步推進臨床,耗資巨大。
就在近日,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PD-1抗體tislelizumab (BGB-A317) 作為晚期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食道鱗狀細胞癌(ESCC)患者的潛在二線治療的全球3期臨床試驗中實現了首例患者給藥。此外,tislelizumab用于非小細胞肺癌和肝細胞癌患者的全球3期臨床試驗以及用于復發性/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和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兩項關鍵性2期臨床試驗也正在中國開展。
梁恒介紹,由于食道癌在中國的患者數量龐大,因此,tislelizumab全球3期ESCC臨床試驗的全球主要領導者就是北京腫瘤醫院的沈琳教授,這也體現了中國的臨床開發能力對全球性研發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臨床進展順利,tislelizumab作為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重點管線產品也將開啟中國上市注冊進程。據CDE(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最新消息顯示,目前在研國產PD-1/PD-L1抗體藥企超10家,國內外申報藥企共32家,總受理號117個,已獲批受理號74個。百濟神州、君實生物、信達生物和恒瑞醫藥四家生物制藥公司,以領先的臨床研究進度,成為了國內首批PD-1藥物上市第一梯隊代表,均有意爭奪“首金”。
面對未來的競爭格局,除了對自身PD-1單抗的潛在優勢充滿信息之外,梁恒還表示:“國內市場的競爭是肯定會出現的,百濟神州的策略是開發更多不同的適應癥。如果PD-1藥物未來能進入醫保,就會按照適應癥來報銷,所以開發的適應癥越多就有越多的機遇。”
當然,就全球上市同類產品已公布的臨床結果看,目前的PD-1單抗產品也存在不足,數據統計,只有約20%的癌癥患者對PD-1單抗響應。對此,梁恒也表示:“我們正在努力提高應答率,隨著研究的深入,通過聯合用藥等方式,對腫瘤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實際上,PD-1抗體在中國患者基數巨大的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中應用的響應也非常好,所以未來的市場容量看好。
▍全球性合作助力構建商業化平臺
在全球化開發和商業化平臺搭建過程中,百濟神州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去年與美國知名生物制藥企業新基公司啟動了全球戰略合作,百濟神州全面接手新基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運營和管理團隊。此外,也是在去年,百濟神州蘇州小分子制藥工廠落成,廣州生物制劑工廠破土動工。
對此,梁恒表示,組建商業平臺和團隊,也是基于公司發展的角度考慮的。百濟神州建立之初,做的是臨床前的研究,擁有全球臨床團隊后,開始把管線產品推到臨床,歷經7年的發展,時至今日要為自主研發的抗腫瘤新藥上市做準備了。通過對融資資金的合理配置,百濟神州取得了初步的、全面的發展,完成了從基礎研發到臨床試驗,從產品生產到商業化運營的團隊的建設和平臺的搭建。
梁恒也強調,較之白手起家,百濟神州有機會直接接手新基的商業團隊,可為獲得了一個高起點。當然,百濟神州還需要為幾款自主研發的抗腫瘤新藥的上市打好基礎,做準好備,該商業化平臺還要進一步擴大,并做出百濟神州的特色。
面對既有的、從新基接手的三款已上市產品——Abraxane白蛋白紫杉醇、瑞復美(來那度胺膠囊)和維達莎(注射用阿扎胞苷),盡管中國市場競爭激烈,百濟神州顯然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梁恒表示,我們在中國的市場有挑戰也有機遇。以注射用紫杉醇為例,盡管白蛋白紫杉醇的仿制品和同類產品很多,但今年百濟神州商業化團隊也在積極地推進其在地方醫保的覆蓋,比如這款產品剛剛進入了浙江省醫保。
未來,百濟神州在全球合作方面也會更積極。除了想之前與新基公司合作的向外授權之外,百濟神州也已開始了引進授權。
今年1月,公司宣布了和Mirati Therapeutics(一家美國在研抗腫瘤藥企)的合作,獲得了該公司Sitravatinib(一款在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在日本之外的亞洲權利,以及澳洲和新西蘭的權利。它的主要適應癥是肺癌,可與百濟神州現有的PD-1實現聯合用藥。梁恒介紹,這個聯合用藥已經有一些比較好的臨床數據,有待繼續推廣。(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