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E/VC行業,熱錢追著新行業、新模式跑的情況司空見慣,被追的新行業、新模式就成了所謂的“風口”。“風口之上,豬也能飛起來。”但“潮退之后,就知道誰在裸泳”,除了政策性投資、公益性投資以及一些天使投資等,所有的投資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無論是什么新概念新模式,只有能盈利、盈利多的才是好模式。
我國醫藥電商正在由一味燒錢走向緩慢退燒是不爭的事實。但熱錢退燒,醫藥電商模式本身并沒有多少錯,主要錯在各路投資太心急,搶占地盤也好,趁熱打鐵、撈一把就走也罷,種種揠苗助長、急功近利心態在醫藥電商熱潮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僅僅是資金發燒也就罷了,不該的是醫藥電商被紛紛涌入的熱錢沖昏了頭腦,整個行業陷入“概念運動”制造噱頭,卻在探索盈利模式、推進行業基礎建設、推動政策支持以及苦練內功等方面乏善可陳,行業整體環境、政策影響、市場培育等也沒有同步進步成熟。
于是熱錢來得快,去得也快(要不怎么叫熱錢呢?),度過起初階段的火爆之后陷入階段性沉寂也就不足為怪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醫藥電商的紅火源于各類資金的紛紛涌入,醫藥電商的陷入冷落也毫無疑問要拜各類資金所賜。
為何從受熱寵到被冷落
在PE/VC行業,熱錢追著新行業、新模式跑的情況司空見慣,被追的新行業、新模式就成了所謂的“風口”。“風口之上,豬也能飛起來。”但“潮退之后,就知道誰在裸泳”,除了政策性投資、公益性投資以及一些天使投資等,所有的投資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無論是什么新概念新模式,只有能盈利、盈利多的才是好模式。作為投行專業人士,在外人看起來似乎投了不靠譜的新模式,但那其實是基于豐富經驗、敏銳眼光等前提下的專業判斷,是做了專業投資評估的,絕非頭腦發熱把幾個億的寶壓在風口上。
醫藥電商是怎么由備受熱寵到被打入冷宮的?幾年消費者教育、市場培育等下來,醫藥電商的盈利模式仍不明晰、市場潛力挖掘進展不盡如人意、與線下競爭沒有體現出應有優勢、短期內難以成為行業主流渠道等是主要原因。
實體藥店不僅沒有成為明日黃花,反而展現出強大的吸金勢頭,其盈利能力有增無減、發展向好等則是客觀原因。從政策、環境等方面看,醫藥電子商務的行業政策不夠穩定,也是導致醫藥電商發展后勁乏力的一大因素。而熱錢之所以熱,就是在短時間內在行業風口上大力度、高強度集中投資,是不可能長久維持的。
但由此斷言醫藥電商從此大勢已去,卻是大錯特錯。作為一種新的經營模式,醫藥電商無疑有其獨特的生命力與競爭力,就像那冬天蟄伏的野草,春風一吹就會漫山遍野綠意盎然。
再度吸引投資的前提
回歸本位,首要是夯實醫藥電商的發展基礎,盈利才是王道。等待醫藥電商去開疆拓土的業務有很多:立足線上,加快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線上進一步加深與電商平臺、門戶網站、新平臺等深入合作;線下加強與實體藥店的合作,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快物流體系建設,合理布局或攜手合作,提高對終端的配送力、輻射力、影響力等;還要做好專業人才儲備、團隊建設與培訓等。這些屬于新模式的“舊業務”。
醫藥電商還要在DTP、遠程醫療、處方外流、醫療福利管理(PBM)、大數據挖掘、人工智能應用等新業務方面多探索多下功夫,力爭分得醫藥分家一杯羹。當然醫藥電商也要有足夠的定力,不能因為一時脫離焦點、熱點就失去全部信心,非要去線下跟實體藥店拼個你死我活,那無異于以己之弱攻人之長。相信只要有了競爭力與好的盈利前景,逐利的資本自然會再次集聚形成熱點、熱錢。
已上市藥店要在發展醫藥電商方面積極帶頭。上市藥店有資金、管理、人才、品牌、激勵機制等優勢,在醫藥電商方面也早有布局,理應在醫藥電商方面持續保持資金熱度。從資本市場喜好來說,涉足醫藥電商也是很受投資者追捧的概念,有助于市值管理。上市藥店自身帶動作用強、影響力、示范力大,是非上市藥店的對標對象,其在醫藥電商方面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在科學監管的同時,有力促進醫藥電商行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是最大的挑戰。醫藥電商是新生事物,關系國計民生,更關系醫藥流通業未來的生態形成與發展,對監管部門來說,結合我國國情并借鑒國際醫藥電商業發展經驗,引導醫藥電商企業規范經營,是當前的一大急切任務。(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