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的全面推進,2010年國內醫藥市場持續向好,我省醫藥工業產、銷、效益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速。
一、1-10月四川醫藥工業經濟運行簡況
據對四川醫藥行業全省382個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統計,2010年1-10月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累計完成504.06億元,同比增長29.4%;完成工業增加值165.9億元,同比增長29.2%;新產品產值累計完成70.01億元,同比增長40.65%;工業銷售產值累計完成477.5億元,同比增長31.4%;出口交貨值累計完成8.29億元,同比增長17.46%;主營業務收入累計完成431.78億元,同比增長35.25%;實現利潤總額累計44.65億元,同比增長50.4%;實現利稅總額累計72.01億元,同比增長41.4%;產銷率94.73%,同比下降3.19個百分點。資產總計613.06億元,同比增長29.18%。化學原料藥產量完成84238噸,同比增長61.8%;完成中成藥產量282634噸,同比增長45.3%。
其中全省中藥工業總產值累計完成230.85億元,同比增長28.23%;主營業務收入累計完成213.61億元,同比增長44.48%;實現利潤總額累計16.79億元,同比增長11.45%;實現利稅總額累計29.26億元,同比增長16.18%。
預計1-11月全省醫藥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54億元,同比增長32%;完成工業增加值182億元,同比增長3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75億元,同比增長39%;實現利潤49億元,同比增長55%;實現利稅79億元,同比增長46%;化學原料產量增長68%;中成藥產量增長50%。
預計全年全省醫藥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04億元,同比增長35%;完成工業增加值199億元,同比增長3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18億元,同比增長43%;實現利潤53億元,同比增長60%;實現利稅86億元,同比增長50%;化學原料產量增長74%;中成藥產量增長55%。
二、全省40多戶主要骨干企業經濟運行情況
1-10月,行業內40多戶主要骨干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98.33億元,同比增長25.51%;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29.67億元,同比增長22.37%;實現利潤23.22億元,同比增長19.88%;實現利稅36億元,同比增長15.3%。主營業務收入增長30%以上的企業有方向藥業、沱牌藥業、遠大蜀陽、新希臣、廣松制藥、科倫、新荷花、泰華堂、美大康、蜀中、逢春、太極集團綿陽制藥、寶光、中方、雅安三九、禾邦制藥等16戶。實現利稅增長30%以上企業有方向、遠大蜀陽、制藥制劑、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希臣、科倫、南格爾、中匯、新荷花、康利托、源基、美大康、逢春、好醫生、中方、禾邦等16戶。
三、運行特點
1.龍頭骨干企業作用明顯。據對40多戶主要骨干企業統計,工業產值增長35%以上的企業有科倫、蜀中、蓉生、樂山三九、逢春、好醫生、寶光等12戶,這些龍頭骨干企業繼續做大,增幅較大。
2.有獨特名優新產品和著名品牌企業,增速較快,如好醫生、逢春、蜀陽、蓉生、生研所、南格爾、新荷花等。
3.進入醫保和基本藥物目錄品種的企業增長好于面上企業。
4.省外銷售好于省內銷售。
5醫藥擴張投資趨緩。
6.企業越來越重視著名商標、品牌選評和社會企業的評價,注意企業的社會形象。
四、應關注的問題
1.仿制藥產品產能過剩嚴重,市場同質化競爭加劇。由于地方保護嚴重,產業結構調整落實不到位。部分企業在利益驅動下,無視國家產業指導目錄的限制,未經審批新上項目,目前以建、在建和擬建的產能遠遠超出了市場需求,面臨巨大風險。
2.中藥原材料的無序漲價、部分藥材商囤積居奇、市場監管無力等現象給企業帶來的成本增長、原材料短缺等困難,政府相關部門在中藥產品的掛網招標和定價等方面,要考慮醫藥工業的生產成本、藥品質量和療效,而非單一的唯價格取舍。并加大對中藥材基地建設的投入和瀕危、稀缺藥材資源的保護,維護醫藥行業和醫藥企業的利益,支持企業做大做強,推進四川醫藥產業,特別是中藥產業的發展。
3. CPI過高有可能造成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從而波及醫藥經濟的增長。
4.國家發改委欲在全國推廣藥價‘三控’政策,這樣對醫藥市場的格局沖擊就比較大,不僅會直接沖擊企業的營銷行為,也會影響零售藥店的利潤空間。
5.整合省級部門資源,推進四川醫藥產業發展,迫在當前。
6. 對川產道地藥材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持續開發、特別是對瀕危、稀缺的中藥材資源搶救保護工作,缺乏有力措施和手段。
隨著藥品招標規范化,醫改推進消費,市場繼續擴容, 醫改配套政策進一步落實,我省醫藥產業將繼續保持平穩運行態勢,全年醫藥工業產值將突破600億元,增幅在30%以上。
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