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日報》報道,在一近日的場學術論壇上,北京市衛計委康復護理處處長郗淑艷透露,預計到2020年,“北京市要建立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建立二、三級康復醫院。”屆時,北京市康復醫療服務體制、機制、模式和政策法規體系基本完善,康復醫療服務網絡基本形成。
據介紹,自去年起,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分期分批推動部分公立醫療機構向康復醫療機構轉型,其中二級和一級醫療機構優先參與改革。首批確定西城區展覽路醫院、朝陽區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6家醫療機構,今年又確定西城區廣外醫院、海淀區羊坊店醫院等6家醫療機構開展轉型工作。
據報道,未來全市所有三級醫院都將開設康復醫學科。目前北京市衛計委正在對三級醫院進行摸底調查,制定三級醫院康復醫學科的評估標準,以此來督促三級醫院盡快完善康復醫學科。
分級診療的重要環節
那么,為啥要讓三級醫院全部設立康復科,部分二級醫院轉型為康復醫院呢?
據了解,國內外經驗都證明,康復機構是分流大醫院患者的重要渠道之一。康復醫療機構的存在也為部分康復患者提供了一個分流的渠道,可以有效緩解大醫院的“戰時狀態”。
當前,我國醫療資源還存在供需矛盾突出,患者無序就診,三級醫院人滿為患,一二級醫院資源閑置,基層機構門可羅雀。這就需要落實分級診療政策。而據專家屆時,建立分級診療體系,開展康復醫療,不僅能夠有效緩解醫療結構性問題,而且能夠大幅縮減患者開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看病難、看病貴。
康復醫療市場廣闊
近年來,我國老齡化進程日益加速。據統計,我國老齡人口已突破2億大關。不僅如此,我國還有8300萬殘疾人和3億多慢性病患者的巨大康復需求,這對轉變康復醫療服務方式、提高康復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我國醫院康復醫學科門急診人次達2141.7萬次,較2011年增加了454.8萬次,同比增幅達26.96%。截止2014年底我國醫院康復醫學科門急診人次達3109.3萬次,2015年我國醫院康復醫學科門急診人次超過4000萬次。分析人士認為,這些都意味著康復醫療產業面臨巨大的市場需求。
有需求就有市場,在康復醫療巨大社會需求的驅動下,近年來,民營醫療機構也開始逐步介入。早在2007年,上海陽光康復中心就在松江新城開工建設。2013年初,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開業,還吸引了心臟康復倡導者胡大一教授的加盟。在公立醫院方面,去年14家北京市屬醫院聯合啟動了康復體系試點,這就意味著公立醫院的患者可以轉診到專業的康復醫療機構。
人才緊缺是個難題
據《醫學界》觀察,目前我國的康復醫療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康復醫生的缺乏、醫生和患者的認知以及康復醫療產生的高額費用都是制約康復醫療產業發展的瓶頸。而這其中,最大的瓶頸是人才。
“康復醫生缺人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待遇低。”我們知道,康復科醫生和治療師主要靠"手藝"吃飯,其收入遠遠不及其他科室。曾在上海某三甲醫院擔任康復科醫生的顧先生向《醫學界》坦言:"不受領導重視、科室規模較小、收入較低……這些都是我離開的原因。"
據統計,目前我國每10萬人口僅有1.1位康復治療師,世界平均水平的這個數據是30-70位。這其中固然有人才供需的矛盾,也包括我國目前的康復醫學教育招生規模小,以及臨床和科研能力薄弱的問題。
參考文章:
《北京日報》:三級醫院將全部設康復科預計2020年建成三級康復醫療服務網
《南方日報》:推動康復醫療服務體系發展箭在弦上(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