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醫、健康160接連曝出啟動IPO之際,中國平安1月29日晚發布公告稱,已向香港聯交所申請批準平安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即“平安好醫生”)在主板分拆或獨立上市,敲響了2018年互聯網醫療服務商沖擊上市的鐘聲。
平安醫療板塊投資方IDG資本醫療投資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透露:“平安醫療健康管理公司也計劃在2019或2020年港股上市,新一輪融資7億美元左右。因為其業務主要是管理醫保,可拿到醫療數據并設計成保險產品賣給保險公司,所以成立時間不長但增長很快。”
上市熱潮也出現在傳統醫療服務領域,如馬化騰概念股希瑪眼科近期上市并迎來熱炒。不過,有精神病院上市第一股之稱的康寧醫院上市折戟,給連續IPO潑了一盆冷水,醫療服務企業能否上市、如何上市成為熱議焦點。
一直以來,以大投入、長周期、高門檻著稱的醫療服務企業IPO失敗不曾間斷。個中原因,不只是因為IPO審核趨嚴,回扣、成本合法合規、醫保控費等行業特性,注定醫療服務企業IPO之路并不順利。
醫療投資熱潮
從2017年底開始,互聯網醫療服務商融資、沖刺上市的消息便不絕于耳,先后披露的有健康160重啟A股IPO、微醫正在進行內部IPO重組,隨后就是平安好醫生計劃港股上市。
作為互聯網醫療創業大軍的一員,健康之路董事鄭楠認為,醫改的推進促使醫療服務業態演變:“醫療投資生態中有很多是體制內資源,基于醫藥反腐、醫藥分家等改革,體制內的資源尤其是醫生的收入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大家都有把資源從體制內溢出來的需求,給互聯網醫療帶來機會。”
在此背景下,互聯網醫療創業此起彼伏,也曾在2014年至2015年引爆一股熱潮。時至今日,優質互聯網醫療標的依舊深受資本青睞,康弘藥業南區總監聶四江表示:“制藥業在銷售方面非常痛苦,政策的改變,給藥品在醫療機構的銷售策略帶來障礙,通過互聯網+讓藥品、服務與醫療機構對接。”
幾乎同時形成熱潮的還有傳統醫療服務領域的投融資、并購,傳統醫療服務以公立醫院為主體,集聚大量優質醫療資源,包括稀缺的醫生資源,長期在醫療服務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這一領域的堅冰在近幾年來也隨著社會辦醫、公立醫院改制、PPP等推動下逐漸融化。不過這一領域參與門檻很高,原先由華潤、中信等央企主導,后來泰康人壽、陽光保險、中國人壽等險資也頻頻出手,現在則又有新的參與者加入。
康臣藥業醫院投資部總經理胡永鵬表示不會參與PPP,參與企業醫院改制也比較難。他說:“有一個特別大的問題是,公立醫院院長還是傾向于大型國有企業,也為了避免國有資產流失、職工安置以及改制后的責任管理等問題。”
民營醫院的投資并購門檻相對低一些,但存在標的多、質量不高、品牌形象差等問題。陽普醫療醫療事業部總經理田柯指出:“項目、醫院有很多,但怎么把優秀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整合起來,還在摸索中。如果整合不了,再優秀的項目打包、上市估計都做不了。”
而醫療服務行業的高門檻,使醫療投資形成一個圈子,圈子里,醫院管理人才、投資人互相流動,各自摸著石頭過河。最終出錢的投資人不一定了解醫療產業,醫院管理背景的人才不一定懂投資。
田柯就屬于半路出家,他說:“我做醫院管理出身,以為是在企業做了醫院轉制、PPP、并購幾家醫院之后讓我來管理醫院,結果發現還沒有醫院,就趕緊帶著我的團隊學習并購、考試。”
胡永鵬也是類似:“我之前以為我是來管醫院的,來了之后發現要投資、收購醫院。我們看了公立、民營,大大小小的醫院,最后決定產業鏈布局,下一步怎么走也在探索中。”
投資人則需要醫療背景加持。安賜資本副總裁顏偉華直言:“我們對醫療投資比較謹慎,因為對醫療專業理解力不足,但整體看好醫療服務市場。”
IPO的合規隱患
跟風風火火的投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醫療服務領域IPO成功案例不多。
火石創造數據指出,2017年投資案例最多的細分領域為醫療服務,投資案例達353筆,占比37.28%。但2017年中國醫療健康產業47家企業成功IPO上市企業中,醫療服務企業僅有4家。
久銀控股總裁助理陳棟偉也指出,上市企業中有不少醫療企業,但真正獨立IPO上市的只有愛爾眼科一家,慈銘體檢、佳美口腔等都想上A股,最后不了了之。“加上這次寄予厚望的康寧醫療上市失敗,我們都在疑惑,醫療企業是否還能獨立上市。”
企業上市失敗的原因各有差異,但合規問題屢屢被提及。長江證券廣州分公司總裁助理肖必杰指出,現在對上市企業盈利真實性,包括法務、稅務等合法合規要求比較高,給醫療服務企業IPO造成比較大的困難。
“藥品供應在回扣問題上一抓一大把,回扣、合法合規很難做到位,造成現在醫療服務行業上市較難。另外就是關聯交易,對大股東利益輸送監管比較嚴格,這個要事先規避。”肖必杰說。
田柯則回憶:“兩年時間我們看了170家醫院,最后因為價格、財務、法務法規、營銷規范等問題,看上的不到五家。有一些醫院是用預售款的模式,永遠無法盈利。”
醫保控費也給醫療企業上市帶來考驗。顏偉華指出:“康寧上市失敗的一個核心是醫保占比在50%以上,現在社會資本辦醫都在申請進醫保,如果持續提升這個比例,控費壓力很大。不像眼科、口腔醫院等很多都是自費項目。整體來說醫療需要用時間換空間,是可持續盈利的非周期行業,而不是暴利行業。這幾年投資風吹得比較猛,大家要再等幾年。”
雖然問題重重,但標的的估值卻未見下降。陳棟偉指出:“醫療項目很多質地不是特別好,但是估值卻非常高,很多民營醫院的PE值已超過20倍甚至更高,有的形成一、二級市場倒掛現象,給投資人造成很大疑惑。”
對此,新三板智庫董事長羅黨論認為:“2018年醫療企業IPO不是個美好的事,因為失敗率太高。”陽和投資總經理黎曉明指出:“醫療企業從2014年到2017年在二級市場沒有太大行情,這會影響市場的產業并購,現在很多標的會優先選擇IPO,如果IPO失敗再選擇并入上市公司的意愿非常強。”(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