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公布了2017年中國醫藥、保健品出口形勢,稱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額1166.76億美元,同比增長12.64%。
然而,在增長的形勢中,中國醫藥貿易遭遇的貿易摩擦數量明顯上升,新一輪國際產業競爭更加激烈,部分新興經濟體支付能力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與此同時,全球經濟總體呈現復蘇,醫藥貿易國際市場需求企穩回升,中國醫藥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企業國際化步伐加快,新的發展動能正在形成,醫藥貿易發展形勢總體向好。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額1166.76億美元,同比增長12.64%。其中,出口607.99億美元,扭轉了去年下降的局面,增長9.44%,增幅達到近五年最高值,進口558.77億美元,增長16.34%,對外貿易順差49.22億美元,下降34.60%。整體來看,2017年,國際市場需求上升,中國供給改革初見成效,醫藥出口量減價增,出口額穩步提升,同時,國內需求依舊保持較高水平,進口保持較快增長。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人士介紹,2017年中藥類出口出現回暖,出口金額達36.40億美元,同比增長2.07%,植物提取物市場活躍,出口額20.10億美元,同比增長4.33%,中成藥出口2.50億美元,同比增長11.03%,中藥材及飲片出口持續負增長,同比下降2.23%。
同時,西藥出口也明顯回升。2017年,中國西藥類產品出口354.56億美元,增長12.62%。其中,原料藥出口291.17億美元,同比增長13.71%。原料藥企業環保成本不斷上升,促使供給側收縮、落后產能逐步退出,優質企業的競爭格局迎來持續好轉。制劑出口34.56億美元,同比增長8.32%。
醫療器械出口仍然是平穩增長勢態,2017年,醫療器械類出口金額217.03億美元,同比增長5.84%,其中,醫用敷料、一次性耗材、診斷與治療設備、保健康復設備、牙科設備均實現穩步增長,分別增長2.97%、9.53%、4.11%、6.29%、17.00%。
在2017年,醫藥進口仍然呈兩位數增長,進口額高達558.77億美元,同比增長16.34%,其中,位居中國進口醫藥產品之首的西成藥進口額171.57億美元,增幅21.66%;醫院診斷與治療設備進口146.31億美元,同比增長9.60%。隨著“優先審評”制度在國內正式落地,進口藥物開始扎堆進入中國市場。
而在2017年生物醫藥、體外診斷等新領域,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認為是方興未艾。中國生物制藥行業產銷規模穩步增長,年均增速在15%以上。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擁有最多在研生物藥數量的國家。中國體外診斷試劑市場規模也在日益擴大,預計到2019年,市場規模將達到72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8.7%。
在總體出口中形勢向好的形勢下,隨著醫藥服務貿易呈旺盛的增長勢頭,貿易摩擦也逐漸增多。對中國本土企業而言,隨著醫藥產業鏈的不斷延伸和細分,CRO(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CMO(醫藥生產合同外包服務)、CSO(醫藥銷售合同外包服務)等新業態逐漸興起,成為中國醫藥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新形式。中醫藥服務加快“走出去”步伐。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派出中醫臨床醫師約2000人,占外派醫療勞務人員總數的60%。超過60家中醫藥服務貿易機構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中醫醫院、中醫診所、中醫養生保健機構、中醫藥研究中心等,年接診量達到25萬人次。
中國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法律綜合部副主任張蓓蓓稱,對華貿易救濟案件頻發中,知識產權類案件明顯增加。近年來,中國醫藥行業遭遇的貿易摩擦呈明顯上升趨勢,2017年,中國出口的醫藥產品遭遇了15起貿易摩擦調查。其中,包括印度發起的5例反傾銷調查和1例反規避調查,美國發起的4例知識產權侵權337調查和1例反壟斷訴訟,以及歐盟發起的2例反傾銷調查和烏克蘭發起的1例反傾銷調查。
據了解,以往,中國企業在專利訴訟方面的經驗少,勝訴案例不多,而今,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逐步提高,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能力顯著提高。2017年,就有兩起中國藥企的專利訴訟案勝訴。6月,華海藥業及其美國子公司Prinston針對Noven公司“Brisdelle”帕羅西汀膠囊的專利挑戰勝訴。這是中國醫藥企業首次第四段(PIV)聲明的ANDA挑戰成功案例。12月,綠葉制藥在德國贏得卡巴拉汀單日貼劑侵權訴訟,法院維持一審判決,判定無論諾華原有專利是否有效,卡巴拉汀單日貼劑并無侵犯專利權。
關于2018年醫療健康行業國際化形勢基本走向,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人士認為,由于當前中國醫藥企業在國際注冊認證、研發、國際市場營銷、全球范圍內的資源組合等方面的能力繼續提高,醫藥出口的產品格局和市場格局都在發生深層次變化,醫藥國際貿易環境總體向好。
其中,有利因素是:美國、歐盟、印度等主要市場需求復蘇并有望保持穩定增長;制劑、診療設備等產品對歐美市場出口明顯加快;大宗原料藥、醫療器械類產品在全球醫藥市場中的剛性需求沒有改變,出口量和價格正逐步隨著全球經濟復蘇而回升。
同時,南美、非洲等市場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醫藥貿易摩擦影響不容忽視。隨著“十三五”原料藥產業規劃的實施,我國醫藥產業將向更有秩序、更高科技含量、環保、資源節約、提高附加值、向下游延伸的方向發展,更有利于出口結構的持續優化升級。預計2018年醫藥外貿穩步發展的基本面將繼續保持。(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