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醫藥生產廠家繁多,零售終端也參差不齊,醫藥商業憑借其熟悉的區域和渠道優勢以及其專業的服務,為中國的醫藥事業發展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早前公布的2016年23家上市醫藥商業板塊企業年報數據表明,醫藥商業巨頭超過千億的已有三家—國藥控股、華潤醫藥、上海醫藥。
2016年12月29日,商務部發布的《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后文用“規劃”)更是提出“提升行業集中度,培育超過5000億元規模的醫藥流通企業。”與此同時,商務部在《規劃》中提出遵循創新發展理念,突出行業轉型升級這一主題。
指出醫藥物流企業在“十二五”期間開始向醫療機構和藥品生產企業提供延伸服務,全供應鏈服務模式逐步形成,“十三五”期間將重點向上下游供應鏈緊密銜接、倉儲資源和運輸資源有效整合的現代綠色醫藥物流服務商轉型。
醫藥電商企業在“十二五”后期發展迅速,并在“互聯網+藥品流通”、“互聯網+藥學服務”等多個領域不斷進行探索嘗試,“十三五”期間將重點向線上線下融合、多領域跨界融合的綜合服務商轉型。”
我國的醫藥商業發展經歷了長期的散,亂階段,目前國內商業有國藥系,華潤系,上藥系,九州通等。2017年年末,上藥收購了康德樂在中國的醫藥分銷業務,躍居商業第二,僅次于國藥。
未來三年,商業巨頭們進入到兼并高潮期,行業規模效應會越趨重要。但是龐大的規模與低毛利率和低運營效率的矛盾也會日益凸顯。伴隨著后零差率的效應,醫療終端的回款日期也趨延長,商業公司的應收賬款增多。
同時兩票制也在2018全面落實執行,原代理商的過票模式轉為廠家直發,而廠家不會像代理商一般墊付更多資金,且需要商業預付款或者短款期。再加上國家經濟大背景下的銀根緊縮,導致資金流前所未有的緊張。商業的資金早些感受到了凜冬的寒意。
物流方面,倉庫,配送等硬件設施不足,AI技術發展也落后于順豐冷鏈和菜鳥物流。同時高端信息技術人員缺乏。
信息流方面,因為長期的規模化效益觀念和區域性壟斷,商業公司的服務理念不強,很少有商業公司配備專業的數據隊伍,導致對信息數據的處理能力相對來講較低,信息流相對來講比較閉塞。
在醫改政策陸續的拋出之后,很多人將醫藥商業未來的幾年稱為“后兩票制時代”,相較于這個后兩票制時代,筆者更喜歡謂之“新供應鏈時代”。
新供應鏈時代的到來,商業公司首當其沖是優化供應鏈,從采購儲存銷售多角度出發,提高整體供應鏈運營效率。就物流來說,商業公司要優化配送環節的驗收,儲存,分揀,強化處理醫藥訂單的能力,減少分揀等環節產生的錯誤,縮短配送時間,提高訂單處理效率,降低邊際成本。
與此同時,商業公司要大膽使用信息技術,現代物流與傳統物流主要的區別是信息化,高度的信息化使得數據快速便捷,準確無誤的傳遞,同時高度信息化也是實現信息流現代化的基礎。
引入三方物流是否為有效解決物流水平較低的方案?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三方物流盡管可以有效提高整體物流運營效率,提高服務能力,但是大型商業巨頭們是否能舍下這塊蛋糕,仍拭目以待。
雖然醫藥配送的核心競爭力在醫療終端的把控,但三方物流的引入會否對醫藥商業市場的占有率有影響,仍有一定爭議。
同時關于合作模式,需要進一步的商討,因為很多三方物流沒有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目前僅順豐廣東通過GSP認證),法律層面需要進一步溝通。
筆者認為積極引入三方物流也符合國有資產輕資產化的發展方向,同時有效降低企業沉沒成本,增加邊際收益,在集團化物流自持時,收購規模弱小,硬件差的地方商業公司時,與其重資去改造升級其物流條件,引入三方物流或者是更優方案。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商業企業的銷售模式多為賒銷,雖然對上游生產商來說,供貨也有一定的賬期,但是上游供應的回款期限遠短于下游的回款賬期。一方面是因為醫院終端的處于更有優勢的地位,另一方面因為零差率和醫保資金到帳不及時等。
此狀況如國家層面沒有相關政策文件支持,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前文已經提到,醫藥商業的資本寒冬已經到來,就這個狀態而言,商業公司需要更高效的利用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盡可能減少資金占用,加強應收賬款管理,建立完善的應收賬款管理體系,明確應收賬款的管理責任,建立銷售回款責任制。
縱觀國外的醫藥商業發展階段,大體可分為:區域分散競爭,同業兼并整合,創新業務拓展。
創新業務拓展階段行業集中度高度集中,到2015年,美國前三家流通領域巨頭:McKesson,AmerisourceBergen和Cardinal已占全美流通行業96%的份額。法國前三家流通企業占據法國流通行業95%的市場,德國為70%,日本為68%。在此階段,兼并整合大量涌現,但低毛利特征凸顯,規模效應帶來的邊際收益已日趨走低,創新業務拓展勢在必行。
多元化的業務創新其實是醫藥商業公司由量變實現質變,甚至“變異”的手段,美國醫藥流通業在此階段業務創新主要包括:醫藥流通增值服務,不再作為單純的分銷公司,而是逐步轉型升級:給上游生產商提供全方位解決服務,如在當地的招標,物價,醫保,及醫生培訓工作。
對下游終端醫療機構在提供及時,齊全,高質的藥品的同時,更會針對醫院的藥品治療,藥房管理體系及藥劑人員知識與技能提升,患者信息收集運用,提出完善提升方案。
目前很多國內大型醫療公司正與醫院談判托管藥房,甚至與直管部門談判直接托管醫院,從醫院行政管理,藥品供應鏈多方面改善醫院經營狀況;對零售藥店,提供藥店低成本的運作方案,藥店信息集成運用方案,患者用藥教育方案,并最終提供社區及家庭的健康管理方案,目前很多商業公司也在進行著DTP(direct to patient),或社區送藥到家的嘗試。
與此同時創新業務也涉足其他品類藥物的的配送,再就是進軍海外市場,如曾紅極一時的康德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便是美國醫藥商業創新業務拓展的典型案例。
綜上而言,新供應鏈時代,醫藥商業需服兩味良藥,一為效率,二為創新。(賽柏藍)